中国报告网提示: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6-2022年中国港口物流产业竞争现状及十三五未来前景分析报告》 一、两岸贸易规模持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6-2022年中国港口物流产业竞争现状及十三五未来前景分析报告》
一、两岸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2014年两岸贸易额达1983. 1亿美元,创历年新高,同比增长0. 6%,占大陆对外贸易额的4. 6%。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462. 8亿美元,同比增长13. 9%;自台湾进口1520. 3亿美元,同比下降2. 8%,大陆对台贸易逆差1057. 5亿美元。台湾是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九大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地。大陆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和贸易顺差来源地。
2014年,从贸易地区上看,对台贸易仍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前十位分别是广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山东、河南、北京、天津和江西,其中前三个省(市)对台贸易额占两岸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二。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对台贸易额的快速增长与东部增幅放缓形成明显的对比。
这也是台商投资大陆和两岸产业布局新发展、新变化在两岸贸易中的直接体现。其中,江西、广西、湖南和山西的对台贸易额同比增长都超过100%,而广东对台贸易额则下降了巧%。从贸易商品类别上看,仍以机电产品和化工品为主,贸易总额占比由2013年的89. 1%降至2014年的85. 4% ,黑色金属及制品、纺织服装和农产品成为两岸贸易中增长最快的商品类别,而矿产品、能源产品和化工品对台贸易呈下降趋势。
二、两岸双向投资持续深化
大陆仍是台湾最大的投资目的地。按投资者注册地统计,2014年大陆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2318个,实际使用台资金额20. 2亿美元。截至2014年年底,大陆累计批准台商投资项目9. 2万个,台商实际投资金额613. 2亿美元,占大陆实际使用境外投资总额的4. 1 % 0 2014年,台资在大陆投资的主要地区和行业发生较明显变化。从地域上看,台资主要投资地区虽仍集中在江苏、上海、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占大陆实际使用台资的62. 5 %,但在北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投资逐渐增加,其中台资在山东省投资同比增长31. 0%,在重庆、四川、湖北等地投资同比增长都在100%以上;从行业上看,台资投资行业仍侧重于制造业,但金额占比由2013年的77. 8%下降至2014年的50. 3 %。房地产业在2014年超越金融及保险服务业、电脑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制造业等成为吸收台资最多的行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教育和娱乐服务业成为台商投资增长最快的行业。
自2009年6月30日台湾开放陆资人岛起计算,经商务部核准,截至2014年年底,大陆已有230家非金融企业赴台设立了公司或代表机构,陆资投资金额5. 9亿美元。
三、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稳步推进
作为两岸经贸领域制度化协商的重要平台,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经合会)为推动两岸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4年8月,经合会第六次例会在北京举行。会上,两岸业务主管部门就经合会下属6个小组的工作、两岸经贸社团互设机构、中小企业合作及电子商务合作等议题进行了深人交流。
两岸就服务贸易合作相关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确定在服务贸易统计、商业特许经营和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资质认定等三个领域开展合作。未来将多形式、多领域推进两岸服务业合作,造福两岸企业。
为充分发挥两岸投保协议对两岸投资者的保障作用,大陆持续推进协议后续落实工作。投资争端协处机制方面,双方就投资纠纷通案问题进行研讨,并积极妥善处理两岸投资争端案件,取得良好成果。投资咨询机制方面,双方已建立相应投资咨询网站,接受各自投资者投资咨询,并定期交换各自投资者提问及解答;调解机制方面,双方已就调解规则、运作细节等事项多次讨论,推动该机制完善并运作。
海关合作小组下设S个专家组工作顺利。两岸海关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已于2014年4月1日上线运作,通过电子连线系统传输经出口方海关核实的原产地证明书电子资料,为ECFA货物贸易带来更便捷与安全的环境。
此外,双方持续推动ECFA后续协议商谈进程,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协议均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2014年,台湾贸易中心成都和大连2个代表处相继设立,规划中的6个代表处全部成立;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台北办事处运作良好,两岸首家经贸社团互设机构工作圆满完成。此后,双方正式启动了第2家经贸社团互设机构工作,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在苏州(昆山)设立了代表处并挂牌,大陆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台北办事处和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东莞代表处均已完成了相关的筹备工作。
四、两岸产业合作交流全方位发展
两岸经合会下设产业合作工作小组积极推动两岸产业合作,在LED照明、无线城市、冷链物流、显示、汽车及纺织6个产业分组持续推动相关工作,促进两岸产业合作在开展试点、机制交流、联合创新、共拓市场以及产业链联动等方面向前发展,并于第7次产业合作工作小组会上成立了医药产业分组。企业合作方面,推动面板供应链双方相互采购,双方大客车及电动巴士产业合作,共创产业链双赢;共建标准方面,两岸在LED、冷链物流、显示、无线城市、纺织及医药等产业继续推动两岸共同标准的制定;技术合作方面,两岸就LED照明技术、4G技术等深化合作。其中,两岸在冷链物流合作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推动了合作进一步深化。
一是组织举办产官学共同参与的交流研讨会;二是确定北京、昆山、武汉3个城市为第2批“两岸冷链物流合作试点城市”;三是继续大力推进合作项目,截至2014年年底,共签署冷链物流合作项目41项。
此外,两岸继续在电子商务搭桥领域成功举办了“两岸电子商务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推动尽快成立两岸电子商务产业分组;在两岸展览业搭桥领域,组织大陆会展产业代表机构赴台举办两岸展览业搭桥第1次会议,为两岸展览业者搭建了沟通与合作的平台。
五、ECFA早期收获成效巩固提升
(一)货物贾易
ECFA货物贸易早期收获计划实施四年来,双方统计数据显示,早期收获产品受惠金额持续增长,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实施效果巩固提升,两岸业界受益匪浅。
自台进口方面,2014年,大陆优惠进口EGFA早期收获项下台湾产品货值120. 2亿美元,同比增长6. 3 %,关税减免约7. 6亿美元,同比增长13. 0%。截至2014年年底,大陆对台累计减免关税约22亿美元。对台出口方面,2014年,台湾优惠进口ECFA早期收获项下大陆产品货值19. 7亿美元,同比增长27. 5 %,关税减免约8221. 6万美元,同比增长31. 5%。截至2014年年底,台对大陆累计减免关税约2. 2亿美元。
(二)服务贸易
据大陆方面统计,2014年,在非金融领域,共有9家台湾会计师事务所申请获得有效期为1年的“临时执行审计业务许可证”;59家台资企业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合同台资金额6358. 6万美元。在金融领域,2家台资金融机构获得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1家台资银行(兆丰国际)在获准经营大陆台资企业人民币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准经营对除大陆境内公民以外客户的人民币业务。
据台湾方面统计,2014年,在非金融领域,共核准陆资赴台投资案件33件,核准投资金额共3800万美元;在金融领域,中国银行台北分行获核准增资6000多万美元。另核准进口10部大陆电影片。
六、两岸经贸交流和促进活动不断拓展
一方面,在充分研究台湾岛内产业结构及当前两岸经贸热点问题的基础上,推动和组织有代表性的企业和民间机构赴台开展经贸促进活动。活动开展有点有面、南北结合、深人基层,涉及领域广、层次多,切实向台湾民众传达了善意和诚意。另一方面,在大陆继续举办形式多样的经贸交流活动,促进两岸经济进一步融合。如邀请台湾工商协会及企业赴大陆开展“台湾企业大陆行”活动,帮助台湾企业寻找商机,支持地方经贸发展,得到有关地方政府和台商的一致认可。此外,商务部、台办等部门共同主办和参与的第九届两岸经贸合作与发展论坛及第七届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采购订货会等两岸经贸合作交流活动继续举办,并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两岸经贸交流代表性品牌项目。其中,已连续举办七届的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采购订货会是两岸目前唯一的专业性农渔产品及其深加工品展销会,订货会现场销售总额达2889万元,签约13个农业技术项目,达成意向投资金额8. 69亿元,参观人数超过10万人次。订货会期间举办农产品采购对接,农业合作项目的推介、洽谈和签约等活动受到两岸业界的高度评价,在两岸农渔业界和台湾中南部乡镇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在推动举办涉台经济技术展览会方面。2014年,经商务部批准在大陆举办了14个涉台经济技术展览会,涉及9个省(区、市)。其中,台湾名品博览会8个。赴台举办了21个海峡两岸的经济技术展览会,展出内容涵盖机电、食品、文创产品、建筑建材等多个领域。展览会的举办为两岸行业交流搭建了平台,丰富了两岸经贸交流的形式与内容,促进了两岸产业合作。其中,在商务部推动下,自2009年起举办的台湾名品博览会迄今已在21个城市举办了39场,共吸引1017万人次参观,现场签署及意向成交合同金额约1000亿元人民币,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博览会参展商90%为台湾中小企业,其展品以时尚、技术先进和具有浓郁台湾特色的生活消费品为主,多数展品直接面向大陆消费者,不仅有效增进了大陆居民对台湾特色产品的了解,而且帮助台湾中小企业拓展了在大陆的销售渠道,有力促进了两岸经贸交流。
文章内容如有错误,欢迎来电指正。本文由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报告网提示: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6-2022年中国港口物流产业竞争现状及十三五未来前景分析报告》 一、两岸贸易规模持